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生活在 明末清初这一历史时期,具体为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明朝末年,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处于内忧外患之中。1616年,后金政权在关外建立,并在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清,觊觎中原富庶之地已久。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旋即,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并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血腥的军事征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顾炎武选择了隐居,开始了他漫长的学术研究与思想探索之旅。他不仅积极参与抗清斗争,还致力于学术研究,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思想。顾炎武的学问宗旨为“行己有耻”和“博学于文”,他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顺治四年(1647年),顾炎武给一位生前专营盐业的商人做过一篇墓志铭,在铭文中对这位盐商大加赞许,表明其对商人完全不抱传统偏见。他作为一个儒者之所以会经商,是有其经济伦理方面的思想基础的。
总的来说,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的历史时期,他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探索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