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文缛节”这个成语出自《上圆丘合祭六仪》,比喻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周公与鲁国
周公旦分封到鲁地,其子伯禽上任后,因遵循周礼,礼仪礼节繁多,三年后才向周公汇报治理情况。
姜太公分封到齐国,简化了各种礼节礼仪,顺应民俗,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了治理情况。
宋·苏轼的例子
苏轼在《上圆丘合祭卞议》中提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鲁迅的例子
鲁迅在《坟·看镜有感》中提到:“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
古代宫廷礼仪
古代宫廷中的繁文缛节之多,不是现代人所能想象的。例如,臣见君时需要磕头下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餐饮文化中也有诸多讲究。
外交场合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例如,政府为了便民,许多行政上的繁文缛节都已经省略了。
这些例子展示了“繁文缛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场合中的具体表现,反映了其作为过分繁琐仪式或礼节的含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