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的日期是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时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与古代的秋收祭月习俗有关。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了中秋节。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包括: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拜祭月神。人们会在月下设香案,摆上月饼、瓜果等供品,全家拜祭月亮,祈求福佑。广东地区称为拜月娘、月光,会设香案,摆上月饼、瓜果等条品,并在月下,并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赏月:
中秋之夜,家人团聚一起,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饼:
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是节日的必备食品。
玩花灯:
在一些地方,中秋节还有玩花灯的习俗,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赏桂花、饮桂花酒:
中秋时节,正值桂花盛开,人们会赏桂花、饮桂花酒,享受秋天的美好时光。
其他习俗: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以示欢庆和祈福。
中秋节的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感恩,也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团圆的美好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