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的故事出自《庄子·秋水》,讲述了一个燕国青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学习走路,结果不仅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忘记了的寓言。以下是一些邯郸学步的好词好句:
好词
战国时候
燕国青年
赵国都城邯郸
走路姿势优美
潇洒优雅
摹神重于摹形
生搬硬套
机械模仿
失去故行
匍匐而归
好句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
“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
“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
“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
“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的故事,记载在春秋时代的《庄子》里,直到1,000年以后,也就是明代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八月,在邯郸知县王曰善主持下,在沁河之上,修了一座石桥,改善交通。王曰善还根据《庄子》寓言里的故事,将桥取名为学步桥。”
这些词句不仅描绘了故事的基本情节,还深刻地反映了故事的寓意,即盲目模仿他人不仅学不到长处,反而会失去自己的原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