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下:
先秦哲学
儒家:孔子提出“仁”和“礼”为核心思想,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来恢复社会秩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仁政”学说。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逍遥游”和“齐物论”等哲学观点。
墨家: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利益,反对战争和浪费,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认为人性本恶,需法律约束。
两汉经学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哲学流变由先秦诸子之学转入两汉经学,以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特色。
魏晋玄学
玄学:以《易》《老》《庄》为三玄,强调对宇宙本体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相融合,以“名教”出于“自然”等观点消融儒言于道家。
隋唐佛学
佛教各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等相继创立和发展,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宋明理学
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佛道思想,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规范。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明清实学
实学:强调实事求是,注重经世致用,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颜元、李塨等。
乾嘉朴学
朴学:注重考据和实证,代表人物有戴震、钱大昕、阮元等。
这些阶段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