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主要用于庆祝新年和祈求吉祥。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桃符,这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书写着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邪避灾。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和“郁垒”二神,用以“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在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题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并且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明代初年,“春联”一词出现,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朱元璋命令侍从赏给一家三十两银子,以推广春联。自此以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春联的由来与桃符密切相关,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春联文化。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