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两短”这个成语的由来与 古代丧葬礼仪和棺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是关于“三长两短”由来的详细解释:
与棺木结构有关
古代的棺木通常由六片木板组成,其中棺盖和棺底分别被称为“天”和“地”,左右两片木板被称为“日”和“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木板则被称为彩头和彩尾,是较短的木材。
在尸体入殓下葬之前,棺材的盖板尚未盖上,因此剩下的五块木板正好是三长两短。这个成语因此与死亡发生了直接的联系。
与捆棺材的皮条有关
古代的棺木不用钉子,而是用皮条将棺材底和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由于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所以形成了“三长两短”的格局。
这些皮条往往寓意着不吉利,因此“三长两短”便开始指意外的事故和灾祸,或者死亡。
与道教文化有关
在道教文化中,烧香占卜未来时,如果三根香的燃烧速度相同,就意味着平安;而如果出现了两长一短或者三长两短的情况,那就预示着可能会发生不幸,尤其是关于生死的紧急情况。
特别是当五根香中出现三长两短时,这象征着即将降临的劫数,意味着死亡的临近。
与铸剑大师欧冶子有关
传说铸剑大师欧冶子曾铸造了五把举世无双的宝剑,其中胜邪和鱼肠是短剑,另外三把是长剑。由于这五把宝剑锋利无比,出鞘就见血,所以后人便把“三长两短”比喻成人遇到危险的情况。
综上所述,“三长两短”这个成语的由来主要与古代丧葬礼仪中的棺木结构和捆棺材的皮条有关,同时也与道教文化和铸剑大师欧冶子的传说有关。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用以指代人的死亡,显得颇为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