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前后两部分用“——”(破折号)连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的历史由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尚书·君陈》。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例如,《战国策·楚策四》中提到的“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在《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歇后语的本意通常是通过隐喻、对比等手法来表达的,因此它常常带有幽默、讽刺或揭示时弊的意味。例如,“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和“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歇后语的最大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和“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此外,歇后语还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歇后语主要运用比喻和谐音双关,小读者可以在体会语言的乐趣同时,学会这样一种智慧型的表达方法。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