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庆祝丰收的文体娱乐大会,包括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
白节(Nuulruul Nuui):也称纳尔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新年,通常在每年的1月1日庆祝。
祖鲁节、 麦尔节、 敖包节、 曼宁节、 马奶节等。
回族
开斋节(也叫肉孜节):伊斯兰教节日,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宰牲节:古尔邦节,也是伊斯兰教节日。
苗族
苗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挑花节、 刺绣节、 织锦节、 蜡染节、 首饰制作节等。
傣族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族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关门节、 开门节。
彝族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佤族
木鼓节: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主要活动有拉木鼓、祭祀、报警、召集村民或进行娱乐。
纳西族
三朵节:农历二月初八,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
壮族
三月三歌会:传统歌节,有对歌、抛绣球、祭壮祖等活动。
男人节、 龙端节、 陀螺节、 花朝节、 辣椒节、 麻怀节等。
东乡族 、 塔塔族
开斋节、 宰牲节、 圣日三大宗教节日。
布朗族
南方节: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怒族
吉加木和 祭谷神节。
哈尼族
扎勒特。
藏族
藏历新年(格萨尔节)、 望果节(丰收节)、 雪顿节(藏戏节)等。
景颇族
目脑纵歌。
拉祜族
月亮节。
白族
三月节。
瑶族
盘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体现了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进一步研究和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