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作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及其特点如下:
第一时期(1836-1841)
代表作:
《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
《奥利弗·退斯特》(1837-1839),又名《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1840-1841)
《巴纳比·拉奇》(1841)
特点:
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当时英国广泛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狄更斯在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较为温和,常常采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揭露,但同时也洋溢着乐观的情绪。
作品中普遍呈现出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反映出他的批判是温和的,这是他人道主义的主要特征。
第二时期(1842-1858)
代表作:
《马丁·朱什尔维特》(1844)
《董贝父子》(1848)
《大卫·科波菲尔》(1850)
《荒凉山庄》(1853)
《艰难时世》(1859)
《小杜丽》(1857)
特点: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主题上更加深刻,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加大,宣扬了小人物的温情和感化力量。
狄更斯在这一时期逐渐摒弃了早期的乐观幻想,开始更加真实地面对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在艺术手法上,他广泛使用讽刺手法,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第三时期(1859-1870)
代表作:
《双城记》(1859)
《远大前程》(1861)
《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
《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1869)
特点: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主题上更加严肃和深沉,对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提出了许多社会问题。
狄更斯在这一时期对英国社会进行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观察和评价,作品风格更加忧愤。
在艺术上,他继续使用讽刺手法,但更加犀利和深刻,同时也更加注重对人性、道德和社会制度的思考。
总结
狄更斯的作品在三个时期中逐渐从温和的讽刺过渡到深刻的批判,最终达到对社会现实的全面揭露和思考。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始终,通过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传达了他对社会改良的期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