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他的成长和科研生涯正是中国科学事业从起步到逐步壮大的历史见证。他早年在西南联大接受教育,之后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核物理领域的卓越成就获得“物理学奖”。邓稼先选择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核科学研究和核武器发展工作,成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他的历史背景不仅体现了个人奋斗和科研成就,更反映了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国家安全需求的变化。
在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往长沙,合并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三校回迁复校。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世界处于冷战状态,核武器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邓稼先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当代青年树立了追求科学真理的典范,彰显爱国主义精神。他隐姓埋名28年,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核武器的开创和发展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