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九月初九为佳日,因“九”与“久”谐音,寓意长寿,故称“重阳节”或“重九节”。其习俗和由来可归纳如下:
一、节日由来
天象崇拜与丰收祭祀
重阳节源于上古对自然的崇拜,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古代在农历九月丰收时祭天帝、祖先,感谢自然馈赠。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祈求丰收与长寿的结合。
数字象征与时间节点
《易经》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象征阴阳交融、吉祥如意。此外,“九”与“久”谐音,更强化了长寿的寓意。
历史演变
西汉时期,宫人贾佩兰首次记载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唐代正式定节,形成登高、赏菊等核心习俗;
宋元明清时期,宫廷与民间活动丰富,成为尊老敬老的节日。
二、传统习俗
登高祈福
通过登山、登高塔等方式避灾祈福,象征接近神灵、消灾纳福。此习俗与山岳崇拜和“九九”吉祥寓意密切相关。
赏菊与饮菊花酒
九月菊花盛开,赏菊成为重要活动。菊花酒则因“祛灾祈寿”寓意流传至今,部分地区仍保留饮宴习俗。
插茱萸与佩香囊
古人认为茱萸可避难消灾,常佩戴于臂或作香囊,妇女、儿童及部分男子皆参与。
祭祖与敬老
作为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重阳节兼具祭祖祈福与敬老内涵。岭南地区保留较完整的祭祖习俗,全国范围内则与推行尊老理念结合。
其他习俗
包括晒秋(晾晒农作物)、放风筝、蹴鞠、吃重阳糕等,兼具生活性与节日氛围。
三、文化内涵
重阳节融合了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既是对丰收的感恩,也是对长寿的追求。现代社会更强调尊老敬老,成为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进一步提升了其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