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三》和《感遇十二首·其四》是两首深含哲理和政治寓意的诗。
《感遇十二首·其三》
原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翻译:
江南有丹橘,冬天依旧绿意盎然。
并非因为地气温暖,而是它自身有耐寒的心。
适宜用来款待嘉宾,却为何遭逢重重阻隔?
命运全由遭遇决定,循环往复无法追寻。
空说树桃李,难道这丹橘就没有树荫?
意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丹橘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命运和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提到,丹橘虽在严寒中依然保持绿色,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然而,尽管丹橘有如此美好的品质,却难以被重用,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诗中还提到“运命唯所遇”,意味着命运的好坏取决于个人的遭遇,而“循环不可寻”则表达了人生无法预知的观点。最后,诗人通过对比桃李与丹橘,暗示了那些表面光鲜的事物背后可能并无实质性的价值。
《感遇十二首·其四》
原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翻译:
一只孤独的鸿雁从海上飞来,池塘和护城河都不敢正视它。
侧目看到一对华丽的翠鸟,在传说中的宝树“三珠树”上筑巢。
孤傲的鸿雁在珍贵之木的顶端,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华美的服装会招来他人的嫉妒,高明的地位会让神鬼都感到厌恶。
如今我漂泊于冥冥之中,那些猎人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意思:
这首诗通过孤鸿和翠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斗争和人生险恶的感慨。诗中的孤鸿象征着诗人自己,而翠鸟则代表那些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权贵。孤鸿从海上飞来,象征着诗人从远方的朝廷而来,而池塘和护城河不敢正视它,暗示了朝廷的险恶环境。翠鸟在三珠树上筑巢,象征着权贵的显贵地位,但它们也面临着猎人的威胁,这反映了诗人对权贵命运的担忧。诗中还提到“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意味着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和打压。最后,诗人表示自己漂泊于冥冥之中,那些猎人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总结
这两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表达了张九龄对人生、命运和政治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孤鸿和翠鸟不仅是诗人自喻和象征的对象,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隐喻。通过这些象征,诗人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和社会险恶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和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