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故事背景:
该成语故事发生在 春秋时期,具体为晋国贵族智伯灭掉范氏之后。在这个时期,晋国世家赵氏(即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偷,他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成语含义: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指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这个成语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不明事理的人。通过小偷的行为,反映出一种荒谬的逻辑:即使自己听不到钟声,也不能阻止别人听到。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正视现实,不要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