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和国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科学家为我国的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研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成就不仅提升了国家的国防实力,也为后来的经济现代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共有23位,他们分别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这些科学家中,有的是某一领域的奠基人,有的是某一项目的总设计师,有的是关键技术的突破者。他们的工作不仅涉及核武器的研发,还包括航天技术的探索和实践。
这些科学家的贡献不仅限于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研发,他们的成就也延续到后来多个科技领域的突破。例如,王大珩在光学与光学工程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作出了杰出贡献,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作出了杰出贡献。王希季是我国卫星和返回技术专家,他主持空间技术研究院期间,曾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发射和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研制,对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中国科技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们被授予了极高的荣誉和尊重。1999年9月18日,新中国表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隆重仪式上,23位国宝级科学家获得了至高荣誉。这些科学家的精神和技术,至今仍激励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