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有疑的事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李渔的疑问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向老师质疑:“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李渔颇感失望。直到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塞外天寒地冻,这种服装是日当蓝衫夜当被的。
朱熹的疑问
宋代大儒朱熹在阅读《孟子》时,对“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的注释产生质疑,最终找到正确答案。
伽利略的疑问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
李时珍的疑问
明代学者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戴震的疑问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这些事例都表明,读书贵有疑,疑能打破迷信,疑能增进兴趣,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