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风筝》写于 1925年,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收录于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在北京冬季看到天上飘飞的风筝,引发了对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并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对弟弟的粗暴行为,表达了对封建家长制摧残儿童的罪恶的控诉。
写作背景
个人经历:
鲁迅在1925年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曾撕毁弟弟的风筝,这一事件成为他写作《风筝》的契机。他通过这一小事,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儿童的压制和伤害。
时代背景:
1925年,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意识形态上极力强化封建教育。鲁迅的这篇文章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作品出版:
《风筝》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收入散文诗集《野草》。
主题思想
《风筝》不仅是对个人往事的回忆,更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深刻批判。鲁迅通过对比制风筝和撕风筝的行为,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摧残,表达了对儿童教育的深刻反思。文章中的自我解剖和反思,展示了鲁迅对过往错误的深刻认识和自责。
艺术特色
鲁迅在《风筝》中运用了丰富的映衬艺术,通过“寒威”与“温和”、“胜利”与“绝望”、“补过”与“忘却”等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震颤。
总结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充满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作品,通过个人回忆和时代背景的结合,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儿童的伤害,表达了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对封建家长制的控诉。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思想教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