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 - 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清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早年经历与求学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等经典著作。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中进士,入翰林院,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
仕途历程
曾国藩的仕途始于1838年,他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并在军机处任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咸丰二年(1852年),他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因母亲去世而丁忧守制,暂停了所有官职活动。在此期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在湖南老家毅然决定组建一支新的军队——湘军。
军事成就
湘军的组建并非一蹴而就,曾国藩深知,要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必须从招募士兵做起。他采取有效的军事策略,迅速壮大了湘军的力量,并在1864年攻陷南京,结束了太平天国运动。
政治理念与文化贡献
曾国藩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成就,他还推动了洋务运动,倡导西学,对中国近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倡议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并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在文化上,他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著有《曾国藩家书》等。
晚年与身后事
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逝世,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无尽的探索,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