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于1920年7月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北京《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后收录于其小说集《呐喊》中。该小说通过“我”与人力车夫对待被撞的老女人的态度,展现了两个灵魂的冲撞,并深刻剖析了知识分子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原文节选
```
我在车上,极不费力的便走进里街,在一家书店前停下了。走到里面,找着我的旧书,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买了一本《呐喊》,两包烟,一共花了四毛大钱。我从书店出来,在街上走了几步,看见对面有人在看什么,我凑过去一看,是《新青年》六卷四号,我便走过去买了两包,一共花了三毛钱。我回到家里,把这些东西放到书桌前,就躺下看书。
……
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
赏析
背景与主题
《一件小事》写于“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但往往只停留在同情和怜悯的层面。鲁迅通过这篇文章,不仅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还深刻剖析了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缺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人物塑造
小说通过“我”和人力车夫两个角色的对比,突出了车夫的高尚品质。车夫在无人看见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扶起老女人,体现了他的正直和无私。而“我”则因为自私和冷漠,对车夫的行为感到不满,最终被车夫的精神所感动。
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简洁明了,通过描述一个刮着大北风的清晨,为整个故事设置了一个寒冷、萧瑟的背景。这种描写不仅为后文车夫搀扶被撞女人的情节提供了必要的场景,还营造出一种压抑、冷漠的社会氛围,与后文的车夫善良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思想内涵
小说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自私和冷漠,同时也揭示了劳动人民的伟大。车夫的行为不仅是对“我”的触动,更是对“我”灵魂的深刻教育,使“我”感到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艺术手法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细腻地描写了老女人被撞跌倒的经过和车夫扶起她的过程。通过对比“我”和车夫的不同态度,突出了车夫的高尚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总结
《一件小事》通过“我”与人力车夫对待被撞的老女人的态度,展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和知识分子的自私冷漠。小说情节简洁明了,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内涵深刻,艺术手法独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鲁迅通过这篇文章,呼吁人性善良的回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