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自古尽孝论心不论迹”出自《围炉夜话》,强调孝顺的内在动机比外在行为更为重要。它表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即评价一个人的孝顺程度时,应更看重其内心的真诚和情感,而不是只关注其外在的行为和表现。
解释
论心不论迹:指的是评价孝顺时,应关注内心的真诚和情感,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回报或行为表现。这句话认为,如果只以物质条件来衡量孝顺,那么贫穷的家庭就无法产生孝顺的子女。
论迹贫家无孝子: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如果仅仅以行为来评判孝顺,那么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就无法被视为有孝子。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理解,即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敬爱和关怀。
出处
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王永彬的《围炉夜话》。
现实意义
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评价孝顺时,应更加关注内心的真诚和情感,而不是仅仅看重外在的物质条件或行为表现。这种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孝顺的内涵,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结
“自古尽孝论心不论迹”是一句强调内在动机比外在行为更为重要的古代格言,出自《围炉夜话》。它提醒我们在评价孝顺时,应更加关注内心的真诚和情感,而不是仅仅看重外在的物质条件或行为表现。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