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对中国的态度是 复杂且多变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初期的拉拢与合作
在二战初期,德国为了拉拢中国一起夹击苏联、中亚和北非,对中国采取了一种拉拢的态度。德国愿意帮助中国训练德械师,并免费向中国提供武器。
战略利益考量
德国对中国的帮助并非完全出于善意,而是基于战略利益的考量。德国看中了中国的钨矿资源,这是他们提供武器和军事援助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系的转变
随着二战的爆发,德国最终选择与日本站在了一起,形成了邪恶的轴心国。这一转变意味着德国抛弃了之前与中国合作的想法。
军事支持
在战争期间,德国确实为中国提供了军事支持,国民党对日作战的6个德械师就是德国支持的。
种族主义与压迫
尽管存在合作,但德国在二战期间并没有真正尊重中国人,中国人依旧被视为“劣等”种族,并遭受过迫害和歧视。
战略上的利用
德国在亚洲的战略布局中,将中国视为一个重要的棋子,利用中国的资源和军事力量来牵制苏联和日本。
综上所述,二战时德国对中国的态度是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既有合作也有利用和压迫。这种复杂的关系反映了当时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和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