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感遇·其一》是一首深含政治寓意的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诗文与注释
原文: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注释:
感遇:感遇诗源自于三国时期魏国阮籍的《咏怀》诗,意为“感于所遇也”。
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下垂的样子。
欣欣、 生意:形容草木繁茂而又有生气的状态。
自尔:自然地。
林栖者:隐身于林间的人,同指下一联中的“美人”。
本心:天性,本质。
译文
```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
赏析
开篇描绘
诗人以兰、桂对举,生动地描绘了兰和桂各自的特点,并为下文“草木有本心”做了铺垫。此句对仗工整,字词使用准确、精炼。
生机盎然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是说兰和桂在各自适当的季节,或葳蕤或皎洁,都表现出生气盎然和超凡脱俗的品质,展现出生命的最美状态。
隐逸之人的喜悦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表达了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这里的高人指的是诗人自己,通过闻香而产生的仰慕之情,反映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草木的本心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说明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诗人以此比喻洁身自好的君子,不应因外界诱惑而违背自己的本心。
总结
张九龄的《感遇·其一》通过描绘兰、桂的自然生长和香气,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既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是对自身品格的写照,体现了诗人不慕名利、坚守本心的精神境界。这首诗不仅是张九龄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