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把自己的儿子称做“犬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医学不发达,希望孩子平安成长
在古代,由于医学技术不发达,生活环境较差,小孩儿的成活率较低。因此,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长大,所以选择了生命力较强的“狗”作为对孩子顺利成长的寄托。由于“狗”这个词相对不太好听,所以“有头有脸”的人家就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
谦虚态度
“犬子”一词也体现了古人的谦逊态度。在传统文化中,谦逊被视为一种美德,父母在提及自己儿子时,以“犬子”自称,意在降低姿态,避免给人以自夸之感。这并非是对儿子的贬低,相反,在这种谦逊背后,是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与严格要求。
迷信观念
古人认为狗虽然低贱,但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好养活。因此,他们有时会用“犬子”来称呼儿子,希望孩子能够像狗一样健康、顽强地成长。此外,还认为狗血具有辟邪的效果,所以一些人会以犬为名,尤其是在民间这种低贱的称呼更为常见。
名人效应
“犬子”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据史书记载,司马相如的父亲给他取了一个昵称叫“犬子”。后来,司马相如长大后成就非凡,后世之人便纷纷效仿,希望自己家的儿子能和司马相如一样出众,渐渐地便发展成一种将自家的儿子谦称为“犬子”的称谓礼仪。
综上所述,古时候把自己的儿子称做“犬儿”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对孩子平安成长的期望、谦虚态度的表达、迷信观念的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