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是指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以下是他们的详细介绍:
于敏:
河北宁河人,被誉为“氢弹之父”,在核武器理论设计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曾任国务院第九研究设计院理论部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
王大珩:
江苏吴县人,中国光学工程的奠基人,历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长春光机所所长、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科委第十五院副院长和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王希季:
云南昆明人,卫星和返回技术专家,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等职。
朱光亚:
湖北武汉人,著名物理学家,在我国核武器和航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长等职。
孙家栋:
辽宁复县人,我国航天工业的开拓者,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
任新民:
安徽宁国人,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吴自良:
浙江浦江人,中国科学院物理冶金研究室原主任。
陈芳允:
无线电电子学家,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陈能宽:
在核武器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嘉墀:
在航天技术领域有重要贡献。
周光召:
在核武器和导弹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钱学森: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在导弹和航天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屠守锷:
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专家。
黄纬禄:
我国首艘核潜艇和首枚潜地导弹的研制者。
程开甲:
在核武器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彭桓武:
理论物理学家,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计划。
王淦昌:
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863计划”倡导者之一。
邓稼先:
安徽怀宁人,被誉为“两弹之父”,在核武器研制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赵九章:
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姚桐斌:
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火箭材料和工艺专家。
钱骥:
江苏金坛人,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
钱三强:
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