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颋马棚苦读
苏颋是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位官员,年少时不被父亲看重,经常与仆人马夫交杂相处,但他却好学不倦。晚上没有烛火照明,每次想要读书,他就到马棚里的炉灶边,把炉灰扒开,不停地吹。于是火有亮起来了,他就利用这火光,照着书来读。他当时读书的环境就是这么艰苦。
常林带经耕锄
常林(生卒年不详),字伯槐,河内郡(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员。常林年少的时候生活孤苦贫穷,纵然很穷,倘若不是自己亲手劳作所得(不会拿),不从别人那里索取(东西)。天性爱好学习,汉末时成为诸生,经常携带着经书去耕种锄田。他的妻子常常亲自担着饭菜去送给他吃。常林虽然是农民,但夫妻两人一直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省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思想家、学者。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管宁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他从小家境贫寒,但他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不受外界干扰。据说他曾在与友人共坐时,因朋友分心而将坐席割开,以示不同流合污。
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这些故事展示了名人们在不同环境下,如何克服困难、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珍惜时光,勤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