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故事:
孝感动天:
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都侥幸逃脱,并且事后仍然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最终被选为继承人,并成为五帝之一。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以仁孝之名闻名。他的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甚至亲口尝过母亲所服的汤药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使西汉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一天,他家里来了客人,母亲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立刻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他,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这个故事体现了曾参对母亲的深厚孝心。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他早年家中贫穷,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即使后来做了大官,他仍然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他的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次,父亲出门,闵损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飞出后,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最终饶恕了继母。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郯子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他遇到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他遇到一位女子,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久之,其妻对木像不敬,丁兰遂将妻子休弃。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他,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后家境逐渐贫困,郭巨担心养儿子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埋掉儿子,结果在地下发现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后,回家孝敬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