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华老栓买药的情节通过一系列细腻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得以呈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描写:
心理变化
华老栓在去买人血馒头的路上,心情变得异常兴奋和期待,仿佛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神奇的力量,能够拯救儿子。他描述这种心情为“爽快”,甚至感觉“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对“药”的执着
华老栓对“药”深信不疑,认为人血馒头能够治愈儿子的痨病。当他拿到馒头时,他的精神完全集中在这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极其珍贵的婴儿,其他事情都变得无关紧要。
环境描写
故事发生在一个秋天的后半夜,环境异常黑暗和寂静,只有月亮和几颗星星在天空中闪烁。华老栓在这种环境下,怀着恐惧和希望的心情,摸索着出门买药。
与刽子手的交易
华老栓在刑场与刽子手康大叔进行交易,他颤抖着手掏出钱,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鲜红的馒头”,并生怕弄脏了它。馒头上的血滴让他感到有些害怕,但他最终还是将其塞进灶里烤焦,然后让儿子吃下去。
茶馆的忙碌
买完药后,华老栓又急忙回到茶馆,继续忙碌地招呼客人,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尽管他内心充满了对儿子病情的担忧,但他仍然强打精神,维持着茶馆的生意。
通过这些描写,鲁迅不仅刻画了华老栓这个愚昧、麻木但又勤劳、善良的形象,还通过他买药的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无知。华老栓的悲剧性在于他对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毫无所知,甚至将他的血视为治病的良药,这种愚昧和麻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