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科学家是指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提升国防实力和科技水平而实施的重大科研任务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以下是部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于敏
出生年份:1926年
贡献: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大珩
出生年份:1915年
贡献: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中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王希季
出生年份:1911年
贡献: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制成功中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设计,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
钱学森
出生年份:1911年
贡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邓稼先
出生年份:1924年
贡献: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三强
出生年份:1913年
贡献: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钱骥
出生年份:1917年
贡献: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赵九章
出生年份:1907年
贡献: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王淦昌
出生年份:1907年
贡献: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彭桓武
出生年份:1915年
贡献: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开甲
出生年份:1918年
贡献: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纬禄
出生年份:1916年
贡献: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屠守锷
出生年份:1917年
贡献: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郭永怀
出生年份:1909年
贡献: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姚桐斌
出生年份:1922年
贡献:火箭材料以及工艺专家。
这些科学家在“两弹一星”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