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fēn tíng kàng lǐ)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宾主相见时,分别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地位相等、实力相当,可以抗衡。
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成语用法
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通常用于描述双方关系平等、对等的场合。
成语近义词
平起平坐:比喻彼此地位或权力平等。
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成语反义词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无法追及。
甘拜下风:比喻自认不如,自觉不如别人。
成语故事
成语“分庭抗礼”源于孔子与一位渔翁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见到渔翁时,渔翁并不以臣子的身份行礼,而是与孔子平起平坐,以示尊重和平等。这个故事体现了“分庭抗礼”所蕴含的尊重和平等的关系。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分庭抗礼”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用法、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