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并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著名的哲学教授,与许多知名学者有深厚的交往。邓稼先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5岁入小学,在父亲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并与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杨振宁结为好友。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1947年,邓稼先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仅用两年多的时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人们所称的“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九天内,拒绝了美国导师的挽留,决定回国效力。他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开始了他的核物理学研究工作。
1958年,邓稼先被秘密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开始了长达28年的秘密工作,直到1986年去世。在这期间,他不仅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还亲自参与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他的工作对于中国核武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邓稼先的工作极度保密,他隐姓埋名,长时间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甚至亲自进入核辐射区域进行试验。他的努力和牺牲使得中国能够在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并在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邓稼先的一生是对科学和祖国的无私奉献的典范。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关心着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并向祖国献上了最后一份关于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他的故事和精神,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