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对中国的态度是复杂且矛盾的,主要可以总结如下:
种族歧视:
希特勒持有强烈的种族主义观点,认为某些种族(包括中国人)是“低等民族”。他在《我的奋斗》中明确表示,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实现他所期望的“德意志化”,因为这种“德意志化”过程实际上是在摧毁德国的元气。
文化兴趣:
尽管存在种族歧视,希特勒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孙子兵法》。他曾经研究并赞赏这本书,甚至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个人经历:
希特勒在维也纳贫困潦倒时,曾受到一家中国家庭的无私帮助。这段经历可能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对中国人抱有感激之情,并对中国文化表示尊重。
外交政策:
在外交政策上,希特勒并没有对中国表现出明显的友好态度。相反,他在一些场合对中国代表团表现出轻视和傲慢。
晚年观点: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希特勒在遗嘱中提到,他并不认为中国人或日本人不如德国人,而是认为他们属于古代文明,有权为自己的历史而自豪。他甚至将中国(和日本)视为与德国平等的地位,认为中国人是“名誉雅利安人”。
综合来看,希特勒对中国的态度受到个人经历和文化兴趣的影响,表现出既尊重又歧视的复杂心情。他的种族主义观点使他对中国人的评价存在根本性的偏见,但他的个人经历和对《孙子兵法》的赞赏也显示出他对中国文化的一定程度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