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以下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和意义: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表达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扫墓时,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插柳
清明节有插柳习俗,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称为“鬼怖木”。
荡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青
清明节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放风筝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清明节的意义在于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身边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同时,它也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