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写作背景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鲁迅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的激情,积极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运动。他的作品如《呐喊》等,以短篇小说为主,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具体来说,《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间,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巨大浪潮之中,内忧外患交织,局势动荡不安。1911年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革命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等军阀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文化领域,传统封建礼教依旧根深蒂固,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民众深受封建迷信、等级观念的毒害,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缺乏清醒的认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与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他们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道德,试图用新思想来启迪民众的智慧,唤醒沉睡的中国。
鲁迅个人的经历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年,他怀着救治国人身体的愿望赴日本学医。然而,在日本求学期间,他目睹了国人在面对同胞被杀害时的麻木神情,这一强烈的刺激使他深刻认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无法医治人们的灵魂。于是,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决定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以文学创作来唤醒民众的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
因此,《呐喊》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唤醒和激励。鲁迅通过这部作品,希望“慰藉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