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又称韩非,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同时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约公元前280年,逝世于公元前233年,原籍为今河南省新郑市。韩非子的思想深受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的影响,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家思想融为一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著作颇丰,主要汇集在《韩非子》一书中。该书包含了韩非对于政治、法律、哲学等多方面的深刻见解和论述。《韩非子》中的文章如《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法治和集权,强调君主的权威和法律的必要性,对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韩非子的思想也因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而备受争议。
《自相矛盾》是《韩非子·难一》中的一个著名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同时卖矛和盾,夸耀自己的盾无物可破,而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当被问及如果用他的矛攻他的盾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自相矛盾”,用来形容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矛盾。
综上所述,韩非子的一生是充满智慧和争议的一生,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自相矛盾》则是其众多杰出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