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出自《论语·泰伯篇》第十三章,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下政治清明、符合大道,那么就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如果天下政治黑暗、不符合大道,那么就隐居起来,不参与政治事务。
具体原文如下:
```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其中,“笃信好学”表示坚定地相信并努力学习真理;“守死善道”表示誓死坚守仁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表示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则表示天下政治清明时出来做官,政治黑暗时隐居;“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则表示在国家有道时,如果自己贫贱则是耻辱,在国家无道时,如果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强调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原则,即在国家有道时,应当积极出来做事,为国家效力;在国家无道时,则应当隐居起来,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个人品德与家国情怀的紧密联系,认为个人的贫贱荣辱应当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