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成语, 出自明代董其昌的《画旨》。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书籍,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而通过亲身实践和旅行,可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见识。这句话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既要勤奋学习,又要勇于实践。
历史典故
《南史·陆澄传》
-记载了陆澄的故事,他被称为硕学,但读《易》三年不解文义,被王俭戏称为“书厨”。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如果只是死读书、死读书,就会成为一个“两脚书橱”,缺乏实际经验和感悟。
《说苑·炳烛夜读》
讲述了晋平公和乐师师旷的故事,师旷用炳烛比喻老年学习的重要性,表达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观点。这个故事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到“登万重山,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为平公的平生三愿之一。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完成鸿篇巨著《史记》,与他年轻时博览群书、饱览名山大川、实地考察有密切关联。他的游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也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苏洵与苏轼、苏辙
苏洵年轻时常常游历名山大川,回到家中便给苏轼、苏辙两兄弟讲述旅途见闻。父子三人曾走三峡赴京,在观赏沿途风景的同时,时常吟诗作词,最终形成了《南行集》。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撰写《徐霞客游记》,游遍名山大川,经历了重重困难,但他的坚持和勇气最终使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的游记不仅记录了他的旅行经历,还展示了他的地理知识和人文情怀。
现实应用
这句话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也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通过旅行,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世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正如保罗·索鲁在《在中国大地上》和《寻路中国》中所描述的那样,通过旅行和实地考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现新的商机和灵感。
总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句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和勇于实践的成语。通过阅读丰富的文献和书籍,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通过亲身实践和旅行,我们可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见识。这句话提醒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