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唐·白居易)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苦行》(唐·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至启三伏之中苦热尤甚连假之内度日且长忽辱》(宋朝·李至)
“夷门山北是朱门,长有丹心感旧恩。魏勃更乖持故箒,曹参犹忆旧芳樽。梧桐影里蝉声急,菡萏香中雨气昏。应得新诗又盈笥,使来多说在西园。”
《偈颂一百零二首·三伏走人间》(宋朝·释绍昙)
“三伏走人间,炎范汗如雨。非无休歇时,亦无栖泊处。拄杖子,脊梁生铁铸,浩浩尘中能辨主。归来息影翠微深,抹月披云,截断千差路。”
《出伏后风雨顿凉有感三首·三伏如汤釜》(宋朝·张耒)
“三伏如汤釜,熏煮理亦足。西风半夜雨,窗户一清肃。那能惜摇落,共喜过炎燠。老人亦晨起,稍进杯中醁。”
《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取大莲·越溪女子翠红裳》(宋朝·陆文圭)
“越溪女子翠红裳,来与群仙侑一觞。叶展圆盘如许下,丝连曲柄更能长。清高胜饮金茎露,甘滑疑餐玉薤霜。醉手傅杯犹未稳,碧痕微损迸琼浆。”
《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取大莲·樽疊自古宴嘉宾》(宋朝·陆文圭)
“樽疊自古宴嘉宾,末世风流意转新。筒叶卷来由郑氏,杯荷制出始唐人。一时花草空傅玩,他日宝僚但饮醇。外直中通比君子,轮他光霁满怀春。”
《九里松》(释道济〔宋代〕)
“九里松阴路,青泉映白沙。谁知三伏暑,小草有幽花。”
《三伏》(袁枚〔清代〕)
“炎帝代辞客,幽人得自如。门无朱鬣马,家有白云车。雨久荷花密,风高杨柳疏。年年三伏日,添著几行书。”
《伏日》(刘克庄〔宋代〕)
“屋山竹树带疏蝉,净扫风轩散发眠。老子平生无长物,陶诗一卷枕屏边。”
《初伏柳溪》(韩琦〔宋代〕)
“万柳笼溪借碧涟,涤烦高会喜僚贤。”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夏日三首·其一》(张耒)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鹧鸪天·赏荷》(蔡松年)
“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贺新郎·夏景》(苏轼)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这些古诗通过不同的景象和情感表达,生动地描绘了三伏天的炎热和人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