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世纪诗歌中的客体派(Objectivism)是一种重要的诗歌运动, 与意象派诗歌运动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显著的区别。以下是关于客体派的详细解释:
起源与发展
客体派诗歌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路易祖科夫斯基于1930年代引领。
这一运动是继意象派诗歌运动后的又一波现代诗歌运动,意象派诗歌以庞德为先驱,而客体派则以威廉斯为代表。
核心理念
客体派诗歌的核心理念包括“真实”与“物化”两个概念。
该派诗人试图通过语言本身来衡量诗歌,强调语言与世界的直接性,削弱主体意识对意义生成机制的统制。
诗歌形式与技巧
客体派诗人借助创新的客体化形式,深挖语言的物质性,并遏制移情机制和修辞话语。
他们试图重建语言与世界的直接性,以挑战形而上学传统下西方诗学话语的主体意识崇拜及其工具化语言观。
影响与意义
客体派诗歌运动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诗歌的“语言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派诗人的探索不仅满足了美学创新的需要,更是他们倡导真诚原则的伦理实质。
总的来说,客体派诗歌运动通过强调语言的物质性和直接性,挑战了传统诗学中的主体意识和工具化语言观,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