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的意思:
“一问三不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管怎样问,总是回答不知道。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都不知道,或者故意装作不知道,以避免承担责任或避免回答棘手的问题。
成语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原文是:“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成语用法:
“一问三不知”在句子中作分句,通常用于联合式,含有贬义。例如:“他一问三不知,让人很失望。”
反义词:
“一问三不知”的反义词是“无所不知”,意思是什么都知道。
歇后语:
与“一问三不知”相关的歇后语有“向傻子问路”,暗示问一个根本不知道答案的人,结果可想而知。
成语故事:
在《左传》中,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派陈成子带兵援郑。荀寅因为对晋军的计划一无所知,却盲目地向陈成子报告,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被陈成子责骂。
实际应用:
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一问三不知”常用来形容那些对事情全然不了解的状况,有时也带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味,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综上所述,“一问三不知”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通过《左传》中的典故,传达了一个人在处理事务时应有的谨慎和全面考虑,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避免故意装糊涂。